这次有幸来到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创新创业海外研修项目,不仅学习了很多课堂上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初到南洋,我们就先去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教练们准备了很多有意思的挑战项目,包括极速前进,自己设计皮筏等等。在这期间,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通过团队合作,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为期两天的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在四所不同高校间结下了良好的友谊。
接着我们参观了新加坡城市规划馆,了解了新加坡是如何高效利用他们有限的国土,学习到了人与自然如何更和谐相处的方式,以及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方式。
拓展训练之后,经过休整,我们马上便开始了对于创业方面的知识学习。老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采取自主设计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创业到底以什么为出发点,期间需要考虑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思维进行创业管理。在和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其他学校许多人都已经有涉猎过创业,甚至小有成果,听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只是了解到很多自己以前没有了解到的知识,比如区块链,而且更多看到了自己的同龄人都在真正的做一些事情,对未来都有自己想法,这让我们感受颇深,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自己到底想要做一些什么事情。由于我们最后的成果汇报是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创业的知识,更多是一种创新性思维,这不论我们日后是否选择创业,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都会有所帮助。
谢老师与傅老师轮流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收获颇多,了解到了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痛点等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名词,学习了创业创新之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以及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并且在与不同学校的组队合作中,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其他三校来的同学都已经种下了自己的商业理念,并且拥有自己的公司,创新项目。我们认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他们不但学好了自己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将自己课余时间用到创业这一块并能做到盈利,满足自己生活需要。我们认为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最后是我们此次学习的重点,关于创新创业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南洋理工大学优秀的教授们用各种典型案例以及他们自身经验向我们传授知识,使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创业创新的理论和过程,激发了我们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作为整个学习任务的成果,我们以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商业计划的创立,这是此次学习的高潮,我们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来,通过分析痛点来发现市场需求,然后产生一个idea,然后我们大家集思广益,不断的去完善商业模式,共同探讨,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弥补商业模式漏洞。最后我们凭借最近很流行的撒币的商业模式,获得了最佳创意奖。这让我们领悟到创业点子并不是只有超乎寻常的人才能想出来,创业点子就藏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关键在于你去发现社会痛点的敏锐以及解决问题不怕困难的决心!
该访学项目以商业创新创业为核心。快速适应、快速融入、快速行动三个词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由于参与项目的是来自不同院校专业的同学,在短期内快速建立起团队信任、合作关系,开展高效率的商业策划是至关重要的。
集中式的训练营,与国内普遍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相近但又略有区别,在活动内容中增加了趣味性项目与团队协作项目,体力消耗并不大,但是在团队协作的培养上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且在较轻松的氛围中注重引发每个人的思考,经过挑战营,所有团队的融入感日益增加,且对国外的创新思考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正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创新思维/设计思维与商业模式规划两部分为主,符之玮教授与谢耀庆都是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着自身行业经验的大牛,因此,即使是一些偏基础的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也引入了生动又深刻的商业实例来发人深省。痛点分析、商业画布、盈利模式等都是在这一项目期间开始逐步了解并尝试进行商业分析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谷歌、微软、雀巢等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且通过参观了解了新加坡国家运营的完善的政策体系,收获颇丰。
在团队协作并完成商业计划的过程中,经历了商业点子收集、商业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与发展规划确认等过程,每一步都能在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的商业思维。最终考核的模式也是国内外通常采取的路演展示形式,团队通过精心准备将商业计划呈现出来,并且通过不同团队间的交流能够了解到自身商业计划的不足并进一步完善计划。
回想起过去的两个星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新加坡很美,南洋理工大学更美,第一次车驶入NTU时,惊叹它的校园是这么大,走进宿舍遇见新朋友的时候,让我们对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充满期待。圣淘沙岛的拓展训练被我们开玩笑就像入学前的“军训”。在圣淘沙岛上,一群第一次见面的人,合力完成那么多挑战。船在海面上浮起的那一刻,团队这个词在我们心中似乎也有了不一样的含义。拓展训练结束的那个晚上,我们被要求每个人写一句感言,记得当时我们写的是“圣淘沙岛很美”,其实还有半句话藏在我们心中“这里的人更可爱”。
访学游记篇
在新加坡访学的这段时间里,去过最多的地方便是滨海湾一带,那里有游客众多的鱼尾狮公园,有清新舒适的滨海花园,有高耸壮观的超级树,有精致简约的红点博物馆,有庞大奢华的金沙酒店,有震撼人心的夜间灯光秀表演。这些景色让我感受到了新加坡独到的设计理念和魅力。
鱼尾狮公园。说到新加坡,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著名地标之一——鱼尾狮雕像了。鱼尾狮是人鱼和狮子的结合体,象征着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起步,并代表了新加坡最早的名称——狮城。鱼尾狮雕像面向东方,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方向可以带来繁荣。即使在 2002 年迁至现在的鱼尾狮公园,鱼尾狮依然面向代表吉祥如意的东方。
吃过早饭,来新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去到鱼尾狮公园参观。鱼尾狮公园位于新加坡CBD的中心,背靠鳞次栉比的高楼,面朝广阔壮丽的滨海湾,四周环绕着诸如金沙酒店,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摩天观景轮等著名旅游景点,始一下车就震撼了我们。随后我们在鱼尾狮公园附近四处游览,竟又发现了一座小鱼尾狮,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了。
当我们参观URA的时候,我们了解到新加坡多年发展的历史,以及这个国家的国情。我不得不感慨这个国家虽然地小,但文化渊博,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圣淘沙的休闲;牛车水的热闹;环球影城、海洋馆、夜间动物园的趣味;乌节路和克拉码头的繁华;Bugis和小印度的人文气息等等让我感受到新加坡娱乐设施的齐全,以及生活品质发展的多元化。新加坡美食众多,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把亚洲文化浓缩到她的怀抱。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小岛上,我们随处可以体验到不同文化、习俗碰撞出的美丽感受,花时间好好感受其魅力。小印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很 有印度风情的地方,初来乍到,常常会有种身在印度的幻觉,这里也有华人,但还是能看得出印度文化在这儿是占主导地位的。小印度很小,只有几个街区。小印度 的地标便是这个神庙,有个漫长的名字,叫维拉玛卡里雅曼都庙,建于1855年。神庙似乎真拥有某种神力,据说当年在此避难的民众都未受到日军突袭的伤害。
生活在这热带雨林一样的地方,面对阴晴不定的天气,有时顶着太阳也会突然被大雨淋成落汤鸡,难道要时刻带着雨伞神器?No~No~No~学校里随处可见这些顶着雨篷的走廊,这些走廊连接着学校的各个地方,从教学楼、饭堂、图书馆、超市到宿舍、体育馆活动中心等等,所有步行道路都标配雨棚,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带雨伞了。
坐落于NTU校内的新加坡的科研中心,类似于国内中科院的地方。来NTU读研或者读博的理工科童鞋,你们将来很多研究课题很可能都是跟这里合作。这里也是很多硕士和博士毕业后的理想求职地点。
在南洋理工大里洋溢着浓浓的我大天朝气息的莫过于这华裔馆了,看那红漆白墙绿琉璃,中国古代水墨画的气息迎面扑来,聊解异国学子的乡愁啊华裔馆是一个非盈利机构,由来自全球的杰出华人商界领袖、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所组成的国际董事会指导其工作,旨在增进世人对散住在世界各地华人社群的认识和了解。华裔馆集研究中心、博物馆和图书馆于一身,坐落在前南洋大学行政楼。
从远处望去,很难看出这是一座5层楼结构的建筑物,因为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它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绿色的斜坡延伸整个屋顶,你们看到了不会有想滚的冲动吗?
NTU一共有13个canteen,3个cafe,还有很多快餐店(比如McDonald’s, Subway, Canadian Pizza,老曾记)和餐馆(The Palette, Sakae Sushi)。
校车的“CANDO”站是学生餐厅,餐厅的内部格局很像大食代,周围一圈都是各种风味的摊当,川菜、粤菜、日料、马来菜、娘惹菜......应有尽有,真是吃货的天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食堂采光通风都很好,桌椅均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设计,而不是国内大学多数采用的快餐式桌椅;还免费提供Wi-Fi无线接入,学生们用餐后这里就成了自习室。看到好些学生小组,围坐在一张餐桌,打开笔记本讨论Project。餐厅阿姨也不是餐后集中打扫卫生,而是像麦当劳一样流动服务员快捷的局部打扫卫生,既能保证干净整洁,又不会干扰到其他学生。整个食堂的24小时开放,半夜里还有学生来看书。食堂使用率很高。总之,此次研修无论对于学习还是游阅都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